查看原文
其他

好学习、求向上 | 如何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课程建设?一个案例告诉你

yatty 信息化教学创新 2022-08-16

点击上方  信息化教学创新  订阅本刊

2017年7月,国务院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中明确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,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。” 而在2018年,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处理等内容更是被写入了全国高中“新课标”。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,如何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课程建设,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呢?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吧。

2017年10月,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过邀请专家座谈,将理论指导与学校实践相结合,梳理了金字塔形的中小学“STEAM+人工智能教育”课程体系,重构了与人工智能本身感知、认知、创新三个层次相对应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。

感知层面

主要侧重在中小学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,培养“人工智能+”思维与兴趣。把人工智能相关的高质量科普资源渗透到日常的课程中,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知识的了解,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创新思维。

认知层面

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实验,将人工智能知识的学习落实到STEAM各个学科领域中,开展跨学科的实践应用。比如,在计算机课上, 让学生与视觉艺术选修课的同学合作开发DIY智能滤镜软件, 把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的具体目标落实到STEAM各个学科领域。学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,组建团队,建立模型,来解决实际问题。

创新层面

主要进行人工智能研究与创新,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其他领域进行交叉创新。例如,该校的某位同学将机器学习算法与天体物理课题相结合, 实现了光谱分类速度数量级上的突破。同时,学校会将学生送到人工智能公司进行实习。把学校的拓展、特长类课程与产业界、学术界链接起来, 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。

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案例,更多精彩内容,欢迎继续关注信息化教学创新微信公众号和同名新浪博客。

声明 | 以上案例节选自《面向未来,重构人才培养模式》,原作者翟小宁,武迪
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

 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